血红蛋白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溶血小科普关于溶血的错误认识 [复制链接]

1#

溶血,是红细胞破坏加速,红细胞寿命缩短的过程,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溶血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

警惕“溶血认识误区”

错误认识一:溶血发生率低,离我们很远

临床诊断中确诊的溶血,往往是溶血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一方面,患者在没有明显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可能难以觉察溶血的发生,只有在出现乏力、*疸、血红蛋白尿等显著症状的时候才会选择仓促就医;另一方面,医院溶血筛查的手段主要是以“胆红素代谢升高”为代表的红细胞破坏检查和以“网织红计数升高”为代表的红系代偿增生检查,此种检查方法敏感度不高,容易出现轻度不典型溶血的漏诊。因此,实际情况是:溶血发生率并不低,只是被确诊的溶血相对较少。

错误认识二:溶血是一个独立的血液疾病

从字面理解,溶血似乎只与血液系统有关。然而,事实上,人体各系统联系紧密、互相影响,溶血的发生往往潜藏着其他“诱因”,除了红细胞本身缺陷,还有大量基础性疾病会导致红细胞的破裂。举例1:慢性肾脏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越来越多的*素会在血液中累积,导致红细胞因生存环境恶化而加剧死亡;举例2:肿瘤患者,在频繁接受放化疗后,治疗过程不仅会杀死癌细胞,也会杀死健康的红细胞。总而言之,任何促使红细胞破坏加速的因素都会导致溶血的发生。

错误认识三:贫血一定伴随着溶血

众所周知,贫血指的是人体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下限。贫血的发生可能来自于三个方面:(1)红细胞生成减少如缺少造血原料或骨髓本身有造血障碍;(2)红细胞死亡过多,即溶血;(3)体外失血。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溶血可能会导致贫血,但贫血不一定是因为溶血才发生,还有可能是红细胞生成过少或体外失血——这就好比,一个人穷不一定是正常支出过大,也有可能是赚钱太少或浪费太多。

错误认识四:溶血一定会导致贫血

上面我们提到,溶血是引发贫血的因素之一,但是溶血的出现却不一定会导致贫血的发生。这是因为:人体骨髓造血功能有6——8倍的代偿能力,当人体发生溶血,红细胞破坏速度提升到到原来的6——8倍,骨髓会立即启动“补救措施”产生更多的红细胞,维持机体红细胞总量处于正常水平。此种情况下,溶血事实俨然已经发生,但是并未出现贫血。这就像一个蓄水池,虽然排水孔排出的水越来越多,但是进水管也会等量自动补充,只有当排出的水超出了进水管的“代偿能力”,水位才会出现明显下降。

错误认识五:*疸一定伴随着溶血

*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导致人体皮肤、巩膜、体液出现*染体征。*疸按照胆红素升高类型可分为直接胆红素升高型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型。如果是直接胆红素水平过高,一般为胆红素排泄障碍所致,如胆道阻塞;如果是间接胆红素水平过高,则可能出现2种情况:一是溶血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二是肝细胞的摄取、结合能力下降。与贫血机制类似,溶血并不是发生*疸的唯一因素,因此*疸不一定伴随着溶血。

错误认识六:溶血确诊很复杂

传统的溶血筛查存在诸多弊端:需要采血;受影响因素较多;检查结果具有滞后性;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普遍认为,传统的溶血筛查确实较为复杂。然而,随着CO呼气试验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的应用,一种全新的通过测定红细胞寿命来定量评估溶血程度的新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可。由深圳先亚独家研发生产的ELS-Tester红细胞寿命测定呼气试验仪,吹一口气,15分钟不到就可得到受试者的红细胞寿命,让溶血诊断变得异常简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