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茅台与"驻京办"
4月13日,新华消息称:豫两市驻京办用66万元买了777瓶假茅台,准备招待客人等用,饮用发现口味不对后举报,警方拘捕3造假嫌犯。这两个市是河南省的许昌市和漯河市。
茅台酒在我国被称为“国酒”或“国宴酒”。在酒桌上要用茅台酒招待的客人一定是“贵客”或“国际贵宾”。66万元买777瓶酒,大约每瓶850元吧。除了名声外,850元一瓶的酒在北京自然也不是什么贵酒。不是有人对外地官员说这样的一句话吗:“没有到北京不知道官小”。笔者套用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到北京不知道北京的酒好。
据说,“驻京办”要招待的客人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需要跑钱跑物的部委办局;一种是招商引资的老板;一种是地方进京的官员。要招待这样的三种人,一般的酒当然不行。想想看,要从那些有钱有物的部委办局的手里把东西挣过来,没有好酒相待能行么?他们的钱、物和项目是全国人民的钱、物和项,给谁都是给,但最终给谁,就看谁这“招待”的文章做得好、做得到位。再说那招商引资,国人喜欢在酒桌上谈生意,酒越喝得好,喝得越高兴,那生意或许就可以达成协议。因此,招待老板那可是不能马虎的事儿。还有就是招待地方官员,那可是“驻京办”重要职责之一,自己的父母官,“驻京办”的钱和官都是他们给的,他们来了,那还能不好酒招待——这可正是献殷勤、拍马屁最好的时候。有人说,“驻京办”在招商引资方面起的作用其实并不大,主要的作用还是跑钱跑物和接待地方官员。因此有人把“驻京办”称为“酒精办”。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酒文化十分丰富的国度。历史上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酌酒诗百篇”等等,可以说是对酒文化最为动听的诠释。然而,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我们的酒文化在很多时候已经显出其落后和尴尬。具体地说,喝酒,不仅费浪金钱,而且浪费时间。就浪费时间而言,相信喝酒的人们对此深有感受。中国的酒文化就是从时间中生发出来的。正常的吃一顿饭有二三十分钟就足够了,要是喝上酒,没有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下不来。一位教授曾经说,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是不劝酒。越是不发达的地区,越是劝酒。为什么,他解释说,因为发达地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喝酒上,不发达地区对于时间无所谓。前几天一位同事去上海开会,回来就说上海人不劝酒。他们招待客人只上了啤酒和红酒,而且是自愿喝。谁愿意喝谁就倒。也没有人给你劝酒。我在云贵川生活过几年,那里的农民们在没有事做的时候就呈天喝酒,从早晨喝到晚上,走起路来东倒西歪,说起话来语无伦次。我们的官员们可能不会是这样喝,喝一餐酒也得一两个小时还是要的,那些“喝坏了肝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的事还是经常见诸媒体的。
很多人说,“驻京办”的酒是不好喝的。那些部委办局的喝了“驻京办”的酒,多少也得付出回报——当然就会出现该给的也给,不该给的也给的问题。该给的给了自然没有问题,问题是那些不该给的在喝了一餐酒后就给钱给物给项目,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有的还被地方官员腐败了,“驻京办”因此也就有人称之为“腐败办”(仅喝餐酒就是腐败且可存疑,是不是还有不为人知的东西就无人知晓了)。
1月21日,山东潍坊市决定将驻北京、上海、深圳等11家办事处全部撤销。这在全国可能是第一家吧?!也引来了一遍喝彩声。如果全国其他地方都这样,相信有关“驻京办”的新闻或质疑会从我们的听觉、视觉中消失。至于那些假茅台酒,肯定就少了一个销售渠道!目前的情况是,更多的地方都不愿意撤“驻京办”,还有没有建或以前准备撤的地方现在建起来了,买了房子,加大了投入,意在把“驻京办”做大做强。这背后的是是非非看来一时还不可能见分晓,友们只能拭目以待!(2009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