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糖尿病作为一种多发病、常发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2.8%。而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3亿人。对这些糖友来说,确诊疾病后,如何稳定血糖,控糖成为了他们的生活重点。但也有一个问题会让人纠结,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到底哪一个更有用?
不少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之所以被确诊为糖尿病,是因为检查时的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比较高,平时非常注重降低餐后血糖,但也有人表示,空腹血糖才是诊断标准,稳定空腹血糖才更重要。
0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怎样的?
当人们需要筛查糖尿病时,医生往往会采取问诊和采集病史等信息。了解患者出现症状的具体表现或者时间,与此同时也会问清楚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家族中是否存在糖尿病史。
需要结合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等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诊断是否存在糖尿病,对糖尿病进行分型。还需要根据情况诊断是否存在并发症或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并且出现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或者空腹血糖≥7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都可以被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代表人体基础血糖水平
由于人体内存在胰岛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维持人体的血糖。而所有的血糖变化都是基于空腹血糖而产生的。举个例子,当一个人的空腹血糖超标,餐后血糖也可能随之增加。
由此可见空腹血糖是控糖的一个关键所在。能够长期稳定空腹血糖在7mmol/L以下,能够表明胰岛素分泌功能,从而控制糖尿病病情。
餐后血糖能否控制可能影响冠心病等并发症风险
虽然空腹血糖是其他血糖变化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餐后血糖就不重要。如果说空腹血糖代表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那么餐后血糖就能表明胰岛素的储备功能。在人们进食后,需要胰岛素的时间段内,出现胰岛素储备功能变差,就无法及时的降低血糖。
这无疑也会增加糖尿病患者降糖的难度,甚至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当人们无法控制好餐后血糖时,糖尿病并发症、冠心病等发生率也会随之提高。
总而言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显示手的两面。手心手背都是肉。其中有一个控制不好,都不行。人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