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要是在前几年,就算我们在代化卫生院做了检查,医院都要重新再做一遍。”谈起近年来长顺县医疗改革的变化,经历过“一把草药治百病”、“赤脚医生跑断腿”年代的梁小华竖起了大拇指。
梁小华家住长顺县代化镇斗省村。今年5月14日,81岁的他忽然感到气喘胸闷、呼吸困难,家人立即将其送往代化镇卫生院进行救治。
长医院组织医疗志愿者前往顺兴社区开展爱心义诊活动
入院后,经过代化卫生院的初步诊断,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医生立即采取解痉、平喘、上氧、抗炎、吸痰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现状明显好转。
据医院代化分院副院长梁迷介绍,当时梁小华血红蛋白偏低,加上患有重度贫血,需要及时输血,但由于该院暂不具备输血条件,只能立即转医院进行救治。
“一开始我还担心医院后要再次排队候诊。哪晓得来了之后才发现,医院都把需要输血的仪器都准备好了。”梁小华的儿子梁小伍笑着说,实在是太惊讶了,这转诊交接工作做的真好。在梁小伍感到惊讶的背后是长顺医疗改革破旧立新、敢为人先的探索尝试。
医改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长顺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改的决策部署,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出台《长顺县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等机制措施,强力落实投入保障责任。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83医院及改扩建2所卫生院,医院运行并创建鼓扬镇医养结合示范点,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努力让基层群众收获更多“医改红利”。
医院产房内的先进仪器
思想的高度决定改革的力度,改革的力度决定普惠的深度。医院综合改革的路上,长顺妙招频出。
建立新机制,破解“人才荒”。通过创新编制管理,推行“乡编县用、县聘乡用”的用编新制度,合理搭配“人才周转池”,打破原有体制机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
强龙头引领,破解“资源散”。通过组建长医院,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按照“1+6”模式与各中心乡镇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并按照“一体两翼”、“一院一特”、“医防结合”的总体布局,有效提高乡镇中心卫生院诊疗服务能力。
长医院组织医疗志愿者前往顺兴社区开展爱心义诊活动
理顺流程管理,破解“成本高”。通过做好“五个统一”调优管理、做实“三个一体化”顺畅运行、做细“分级诊疗”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让群众实现少缴费的同时能更好的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水平,从而更好的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改革的顺利进行,带来的成效是明现的:年较年相比,门诊量大幅度提高,平均住院日减少0.74天,开展手术增加台次。
医生为白内障患者做手术
“平均住院时的减少、开展手术台次的增加。医院来说,是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一个体现;对于患者而言却是真真正正的实惠,极大的减轻了百姓住院费用的负担。”长医院党委专职副书记王仕刚说。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因病致贫也是百姓穷困的原因之一,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基本医疗有保障”,无疑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中之重。
长顺县白云山镇卫生院为贫困群众提供免费家庭诊疗
长顺医疗医院回归公益性,让医生回归看病,药品回归治病,医院公益性更加凸显,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们通过“医生下沉、技术下沉、力量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百姓在家门口实现看病就医。”长医院院长胡和平说,每个周末医院会经常组织医疗小分队下到乡镇卫生院为群众看病诊疗。此外还组建了82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服务人。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长顺医疗改革以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老百姓实现病有所医、医有所保……降药价、提服务、建机制、助脱贫、奔小康,在收费上做减法,服务上做加法,一组组看似枯燥的医改数字背后,是老百姓一张张欣慰的笑脸。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发扬沈长志
编辑梁晓琳
编审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