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时代,慢性病逐渐盯上4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比如“三高”疾病,如同附骨之疽,让患者陷入痛苦深渊。上述疾病中,高血糖并发症——糖尿病,又被称为“不死癌症”,其危害性可见一斑。
糖尿病主要诱因就是代谢异常问题,医学界普遍认为,患者体内基础代谢率紊乱,致使胰岛激素分泌异常,胰岛素血糖分解能力受到抑制,无法将血液中果糖、葡萄糖等完全代谢,加剧肾脏排泄负担,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糖质物质直接进入尿液,最终被排出,形成糖尿。
糖尿病本身或许不可怕,但它所引起的并发症,有潜在生命威胁。因此,采取相关措施稳定血糖,迫在眉睫。主治医生往往会依次选择3种方案,首先是饮食控制,再则是药物控制,最后是注射胰岛素。
无论糖尿病患者采取哪种措施稳定血糖,都不能忽视某个重要原则——定期检查。原因无他,饮食、药物、胰岛素针剂等都会引起血糖波动,且波动范围无规律性可言,部分患者通过上述方式,能够保证血糖长期维持在正常标准;但少数患者或是因为本身对药物、针剂等敏感度较低,或是由于某些细节控制不当,最终导致血糖控制失利,诱发恶性病变。
想要解决糖尿病患者窘境,就必须将定期检查提上日程。然而关于检查哪些项目,患者往往一筹莫展,专业医生认为,5项检查不可或缺,不妨认真了解。
医生忠告:糖尿病检查,5个项目不可或缺
1、足底观察
传统中医学认为,双脚是人类“第二心脏”,此处经脉、毛细血管等纵横捭阖,与各组织器官一一对应。由此可以推断,脚部健康与否,是判断机体能否有条不紊运转特定准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糖波动情况。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典型临床症状,主要原因就是血糖持续高居不下,代谢紊乱,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各组织器官均受影响,肾脏首当其冲,血液携带大量糖质冲向肾小球、肾小管,后者不堪重负,出现漏洞,导致神经末梢受损,就会引起下肢水肿或病变,双脚也会受到牵连。
特别提醒,足底检查比较容易实施,糖尿病患者可每天自行观察双脚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就需要尽早就医,白茶相关因素。
2、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大家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血液中葡萄糖等糖质成分“融合”在一起。临床医学研究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能够将血糖指数具象化,方便主治医生合理调整治疗方案,需要每隔三个月检查一次。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数值标准,目前医学界尚未定论,不同国家之间正常范围存在差距。美国糖尿病专家普遍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应该低于7%;国际糖尿病学会则认为该指标要维持在6.5%以下。我国针对糖化血红蛋白,也有具体标准范围,需要患者将该下限数值控制在6.3%左右。
3、血脂检查
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脂类物质等均囊括在血脂当中。通常情况下,高血脂与高血糖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同属代谢疾病,牵一发而动全身,血脂代谢异常,就意味着血液浓度上涨,新陈代谢速率减缓,血糖代谢势必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糖尿病及并发症。
血脂检查频次,与糖化血红蛋白别无二致,也需要患医院复查,防患于未然。
4、眼底病变检查
临床实践案例中,少数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眼”情况,主要症状表现为视力模糊、暂时性视力下降、不明原因眼球震颤等,极少数患者会“中招”永久性失明。关于糖尿病眼底病变检查,间隔时间为6个月。
糖尿病眼底病变与血糖代谢异常脱不开关系,糖质长时间淤积在血液中,致使血管超负荷运转,在加速、老化硬化进程中,导致内压失衡,代谢排毒功能下降,毒素物质无法排出,只能跟随血液“随遇而安”,一旦到达眼部,就会诱发视网膜病变、视神经压迫等问题。
5、肾功能检查
临床医学上,部分糖尿病患者仅通过饮食控制,就能达到稳定血糖目的;但部分糖尿病患者必须依靠药物控制,甚至注射胰岛素来预防并发症。
民间俗语常说,“是药三分毒”,不管是降糖药还是胰岛素针剂,或多或少都会对肾脏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导致脏器损伤,滤过功能江河日下,无数毒素物质、代谢废物沉积于此,久而久之,乳酸中毒、慢性肾衰不请自来。糖尿病患者,也需要重视肾功能检查,间隔时间维持在一年左右即可。
#健康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