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开始,糖尿病筛查活动陆陆续续在东台各个乡镇开展,小编也有幸参加了每次的活动。在为糖尿病病人测血糖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
“我血糖高不高啊?”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我吃饭了还能测血糖吗?”
“怎么这个血糖和那个不一样,哪个准啊?”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定的血糖值,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5.6mmol/L;如大于6.1mmol/L而小于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7.0mmol/L考虑糖尿病。
餐后血糖:一般是指早、中、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餐后血糖代表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一般通用早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ol/L。当餐后2小时血糖为7.8~11.1mol/L时,可以诊断为糖耐量减低或受损。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形成,其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因此,它可有效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情况。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在4%-6%。但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我们国家是建议把糖化血红蛋白的值控制在6.5%-7%以下。
空腹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的水平,受人体生理调节影响。人们一般在晚上19:00左右晚餐,次日7:00才会用早餐,期间一般都不再进食。而这12h内,人体就会把三餐摄入的糖类等基本消耗完,次日早晨7:00应该是血糖最低的时间段。
但人体为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会分泌促使早餐后血糖升高的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糖受到激素影响达到正常水平后,同样受生理性因素的影响,使血糖不再升高。
正因为这一机制,只测空腹血糖在诊断糖尿病时,指标不敏感,但准确度较强。也就是说,单纯依靠空腹血糖指标诊断糖尿病,会遗漏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但一旦监测的空腹血糖值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往往确诊率比较高。
而餐后血糖的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关,随空腹血糖变化而变化。
糖尿病初期或轻型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升高不明显。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介于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称之为糖尿病前期。
大量研究证明,如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的病人,早干预其餐后高血糖,则可大大减少其进展为糖尿病的百分比。此外,餐后血糖越高,冠心病、糖尿病微量蛋白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越高。餐后高血糖使凝血的活性增加,使发生血栓性病变的危险性增加。
评价糖尿病控制的好与坏,常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是国际金标准。·HbA1c在7.3%~8.4%之间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是相同的;
·当HbA1c8.5%时,空腹血糖对总体血糖的影响大于餐后血糖。随着HbA1c的升高,空腹血糖对HbA1c的影响会增大。
·当HbA1c7.3%时,总体血糖的升高主要取决于餐后血糖。
所以,在糖尿病治疗中,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不可忽视。只有降低总体血糖,才能大大减少高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从而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为糖尿病患者测量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了吧
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