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池塘的氮循环中,残饵、排泄物、生物残体等含氮有机物是水体中氨氮的主要来源,在溶氧充足的条件下通过两步硝化作用最终生成无害的硝酸盐是其消耗的主要途径。
残饵、排泄物等构成氨氮,氨氮通过一次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盐,再经过一次硝化作用形成硝酸盐(此过程是可逆的)
亚盐超标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与水体底部溶氧有密切关系。当池塘底部溶氧不足时,不但会抑制好氧的硝化菌的生长繁殖,还会阻碍两步硝化反应,尤其是第二步(溶氧较差时,第二步硝化反应几乎很难进行)。
随着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不断积累,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毫克/升后,亚硝酸盐通过鱼鳃扩散到血液中,血液中负责携氧的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亚铁被亚硝酸盐氧化成三价铁,即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变成褐色)。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所以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此时,即使补充水中溶氧,鱼类也会因为褐血不能运载足量的氧气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等其他中*症状。
亚盐中*第一表现为食欲下降,进而不进食,严重时发生大面积死亡。所以注重水质平衡是养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