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就是血虚,血虚就要补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经不起医学的推敲。
贫血=血虚?
贫血不等于血虚,贫血是一种西医学的概念,是一种症状,主要表现在血液检查中血红蛋白的减少;而血虚是一种中医学概念,是人体正常营养物质的一种缺乏。虽然两者都有血这个字,都有血有关,但是其实并不完全等同。贫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血虚的表现,但是血虚可不一定有贫血,即血红蛋白的减少。
什么是贫血?什么是血虚?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但是人体外周血中血红细胞容量难以测定,所以临床上用血红蛋白浓度来代替。男性血红蛋白(Hb)正常值为-g/L,女性的正常值为-g/L。当血红蛋白的监测数值低于这个最低下限就认为是贫血了。但是孕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处于这个妊娠期间,妈妈和宝宝所需的营养物质较多,所以低于g/L就属于贫血。
血虚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滋润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脸部、眼睑、口唇、舌部颜色变白,脉象细为特征的一种虚弱证候。临床上多见头晕眼花、眼睛干涩、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脚发麻、妇女的月经量减少等不适。
从两者的定义上就可以看出,贫血是以西医的血液检查指标为标准,而中医的血虚则是以症状为主要判断依据。两者之间有联系,但不完全等同。
贫血的原因,从三方面来解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的原料不足,所以红细胞的生成也就减少,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就会造成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慢性感染等占用了原本造血的材料,也会造成红细胞生成减少。
2.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虽然是我们人体正常应该存在的细胞,但是也有自己的一个代谢周期,从生成到死亡,如果在不该死亡的阶段被破坏掉,红细胞的整体数量也会减少造成贫血,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的生成既没有减少,也没有过早死亡,但是却丢失过多,如外伤失血、女性月经过多等。
贫血该如何补血?食疗好还是药补好?
人体贫血后,红细胞减少,那么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就会下降,组织缺氧缺血就会出现功能减退甚至坏死,所以在发现贫血后补充缺失的血细胞是必须的。那么该如何补充?药补好还是食补好?
首先在补充之前需要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血,如果是缺铁就需要补铁,如果是其他疾病导致的就需要对症治疗,不去除原发病因,再怎么补充也无济于事。
生活中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占全部贫血的65%-75%。如果只是轻微贫血,那么我们可以选择食补,也可以选择药补,但不管是食补还是药补,都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需要坚持。但是如果贫血已经比较严重了,就不能单纯寄希望于食补了,还是要进行针对性的药补,搭配食补,切不可本末倒置,盲目信奉“是药三分*”,一味食补,耽误病情。
#妙手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