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了几种虽然尿中有糖,但却不是糖尿病的情况,但是糖尿病患者一定尿中有糖吗?
前几天还有一个朋友,他在住院时被确诊为糖尿病,可是小便中却明明没有检测出糖来,于是他十分不解,医院大闹了一顿,认为医生搞错了,不仅仅是他,我们在生活中也遇到有很多人都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尿中必须有糖,否则怎么能说是糖尿病呢?但真是如此吗?
其实,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人体小便中有没有尿糖主要和这3个因素有密切关系:
①血糖的浓度:
血糖浓度低,自然是没有尿糖的,血糖浓度过高,超过肾脏的负荷,自然就会出现尿糖。
②肾脏对血糖的滤出能力:
肾小球就像一个筛子,如果将血液中的糖分都留在了筛子的上面,自然也就不能在尿中检测出糖来了。
③肾脏对血糖的再吸收能力:
即使上一步糖分被肾小球放行了,正常来说,只要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正常,糖分又会被重新吸收进血管。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血糖浓度正常,而且在肾脏中,肾小球对血糖的滤出量和肾小管对血糖的再吸收量刚好相等。形成了一个出入平衡,所以小便中就检测不出来糖分了。
但是倘若一个人的血糖浓度过高时,肾小球滤出了血液中过多的糖分,但肾小管对于糖分的重新收作用却并不会相应增多,所以使得该人的尿糖呈阳性。
也就是说,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做尿糖检测时应该呈阳性。当然,也有部分正常人的尿糖检测呈阳性,主要是由于肾脏功能的改变而引起的。
肾小球滤出的尿糖量变多或减少,或者肾小管对尿糖的重吸收增强或者减弱,都会导致人体肾糖阈的增高或降低。如果这个阈值是降低时,即便这个人的血糖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尿糖排出量增多,所以他的小便中也会出现尿糖。这就是昨天文章所说的“肾性糖尿”,并非糖尿病。
那么,应该怎么诊断糖尿病呢?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主要还是依据患者血糖的检查结果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功能,临床上一般以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检查结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
所以,糖尿病这个词,作为病名和诊断用语,严格来说,其实并不十分严谨和科学,只是大家习以为常了,所以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