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现实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日常体检,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重症疾病罹患概率。
认真观察体检项目发现,血常规几乎是必选项。它究竟能够查出哪些疾病?医生为大家揭开其“神秘面纱”,感兴趣不妨继续往下看。
血常规往往以机器检测为载体,通过观察患者血细胞具体数量、变化规律、形态分布等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疾病。
一般来说,血细胞是个大家族,包含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主要成员。
上述重要细胞组织,又可细分出诸多支链,最为典型的就是白细胞,它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类粒细胞、嗜碱类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区分。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查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分三方面看待:一是红细胞系统检查,二是血小板系统检查,三是白细胞系统检查。
部分患者提出质疑,血常规能够察觉诸多细胞恶性病变趋势,那么它是否能够查出潜藏癌细胞?
血常规主要检测哪些问题?
1、贫血类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通过观测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有贫血症状。主要方法是:血红蛋白浓度远低于正常水平,红细胞总数小于标准数值。
2、感染类疾病
众所周知,白细胞是免疫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对部分细菌病*“围追堵截”,并进行吞噬,保证内环境动态平衡。
由此可见,机体内若存在细菌或病*感染情况,白细胞势必会“呼朋引伴”,表现在血常规检测报告上,就是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字异常。
当然,不同白细胞类别数值异常,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患者是病*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判断标准为:单核细胞指标持续性上涨,说明有细菌感染问题;红细胞指标上涨,意在表明患者有病*感染情况。
3、血液病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血液科就诊经历,通常情况下主治医生会建患者先做血常规检查。主要原因在于,该项目能够通过显示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数据情况,来辅助医生做初步血液疾病筛查。
血常规检查,是否能够查出癌细胞?
很遗憾,癌细胞并不能通过血常规等项目查出。但患者也不必心灰意冷,虽然它不能直接检测出癌细胞,却可以另辟蹊径做癌症早筛,相关手段就是肿瘤标志物观测。
所谓肿瘤标志物,其实是癌细胞在扩大地盘过程中,部分组织液渗透进血液内循环系统中,血常规检查与血液脱不开关系,自然能够“闻风而动”,成为恶性肿瘤判断标准。
常见肿瘤标志物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甲胎蛋白、二是抗原类物质、三是神经元醇化酶。血常规检测能够观察肿瘤标志物相关数据,给早期癌症筛查打好基础。
血常规检测报告,若出现3项指标升高,要多加重视
1、血小板指标升高
现实生活中,无论遇到哪种磕碰情况,导致伤口开裂,最终都能顺利结痂脱落,血小板凝血功能功不可没。
临床医学认为,血小板指标升高原因无外乎两种,要么原发性指标增多,要么是反应性指标增多。
原发性指标上涨,在骨髓增生疾病与白血病等方面较为常见;反应性指标上涨,顾名思义,遇到突发事件,血小板被迫凝结,典型症状包括急性炎症、慢性炎症、癌症、缺铁性贫血、溶血症等。
2、白细胞指标升高
前文已经明确指出,白细胞是机体内环境“清洁卫士”,负责排除异己,排查并吞噬被细菌或病*感染的组织细胞。
通常情况下,白细胞指标升高与细菌性感染关系密切,临床症状包括尿频尿急、腹痛腹泻、高烧不退、咳嗽咳痰等。
例外情况则是血液疾病,它前期无明显症状,但白细胞数值增高情况异常明显,必须早做筛查。
3、红细胞指标升高
红细胞指标上涨,分为轻微偏高与显著增高两种情况,前者无需担心,往往是应急代偿性红细胞增高,在海拔较高、缺氧地区最为明显。
后者情况较为危急,一旦血红蛋白数值远超×10^9/L,存在真性细胞增多症风险,与心梗、脑梗等或存在相关性。
最后,如果红细胞指标严重超出上限,大出血隐患会显著上涨,脾梗死最为典型,必须早做筛查。
你是否有血常规检查经历?对于该项目,有何不同看法?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探讨。
#爱乐养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