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查出体内的血糖升高后,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走路降血糖的方法。确实曾有研究发现,坚持走路锻炼能够帮助人体内的肌肉反复收缩,刺激摄氧量增加,从而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帮助。在年就有权威杂志发现,每天饭后散步30分钟的患者和饭后坐着不动的患者,血糖波动的曲线面积减少了20%。这也证明了,走路确实能够降血糖。
但有糖友表示,自己坚持日行万步,最后血糖是有些下降,但膝盖也走坏了,一到下雨阴天腿就疼,这是怎么回事?医生提醒:50岁以上的糖友,想靠走路降血糖,要牢记注意事项。
这第一条就是走路锻炼量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糖尿病患者的好发人群就是中老年人,在50岁以上的人身上更常见,在这个年龄段,人们的身体素质已经不适合再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而日行万步就是走得太多了。走路降血糖,比较合理的步数是步,能够持续性的行走30分钟-45分钟左右大约就能完成这样的运动量,对稳定血糖也有好处,而且不容易损伤膝盖。
走路降糖时,热身运动不能省。虽然走路看上去没什么难度,但想要达到身体微微出汗,运动稳定血糖的目的,还要做好热身运动。活动自己的膝关节、踝关节以及四肢,能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出现运动损伤。人们也可以在走路时约几个朋友一起走,既能避免运动时出现头晕、跌倒等情况,互相也能照应着。
走路的时间最好避免在饭后立刻进行,应该每天饭后20分钟-半小时左右比较合适。50岁以上的人,肠胃消化食物的能力有些减慢,如果饭后立刻走路锻炼,很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容易出现腹胀等问题。
靠走路降血糖还应该掌握好运动的频率。建议50岁往后的人,每周至少走路5次,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体内的胰岛细胞活性。如果过了新鲜劲,不走路锻炼了,也会让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可能再次升高,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降糖的目标。
走路降糖确实可行,但降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
对人体而言,判断标准的主要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最新列入诊断指标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三种。对50岁以上的人来说,如果能够将血糖稳定在空腹血糖在3.9-6.1之间是比较合适的,而餐后2小时血糖最好稳定在小于7.8的标准内。这样的血糖是比较标准的。此外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需要降到7以下,最好在4-6之间,说明血糖稳定的比较好。
除了走路外,还有什么方法有助于降血糖?
粗细粮食结合作为主食能够帮助中老年人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减缓血糖升高的速度,也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人体消化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全都是粗粮,50岁以上的人,肠胃也有所退化,全吃粗粮也会增加消化负担,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
坚持服用降糖药并且监测血糖也必不可少。对50岁以上的糖友来说,走路降血糖只是一种辅助方式,而想要控制血糖,还是应该按时服药,并且最好记录下每次测量的血糖,也能掌握血糖波动的趋势。
为了稳定血糖,50岁以上的人,这些注意事项应该事先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