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糖尿病“大*”的人数已突破1亿大关,对于这1亿多的糖友而言,做好糖尿病病情的监测是重要任务。
血糖控制的情况直接影响着糖尿病的病情,还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
广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小燕表示,糖友定期监测血糖是必须的,但仅仅依靠血糖监测并不足够,糖友的血糖监测要“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
糖友五大监测不可少陈小燕表示,一旦患了糖尿病,就要积极预防并发症,而糖友要稳定病情,防治并发症,先要做好五大监测。
血糖监测:陈小燕称,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血糖控制关系密切,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糖友,约6~8成会发生微血管病变,而空腹血糖控制在7甚至更低水平,有助更好地预防微血管病变,但这对于老年糖友而言可稍微宽松些,以避免发生低血糖。
血压监测:定期监测血压有助于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对于糖友而言也很重要。伴有高血压的糖友一周至少测2~3次不同时间的血压,血压正常的糖友一个月要测量一次血压。
血脂监测: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四项。有血脂异常的话,监测最好3~6个月进行一次。
体重监测: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每月至少测1次体重,并有计划地减轻体重。保持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在接近正常的范围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程度,更好地发挥降糖药的作用,理想的BMI值是:男性:21~24、女性:21~23。
血管病变监测:监测大血管的病变风险,糖友应至少做两处的B超检查:一是颈动脉B超,检查有无斑块形成及血管堵塞,可预测中风危险;另一个是下肢的B超,可预测糖尿病足、血管闭塞等风险,若出现问题,可提前使用一些改善循环的药物及使用专门的鞋袜来预防。
专家提醒:血糖监测要“点面”结合
餐前和餐后血糖不能替代
陈小燕介绍,血糖监测要“点面”结合。点就是指日常监测血糖,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和夜间血糖。需要注意的是,餐前和餐后血糖是不能替代的,除了受胰岛功能影响,空腹血糖主要是与肝脏有关,而餐后血糖主要跟胃肠、肌肉吸收有关。
其次,还需要看“面”的血糖。“面”的血糖指的是糖化血红蛋白,可推测患者在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值,能预测并发症。
此外,若血糖波动厉害,可以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仪配带在身上,能每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糖,通过观察24小时的血糖曲线变化,能助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专家/广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小燕
文/健康参考全媒体记者魏静红
通讯员/韩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