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糖尿病患者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TUhjnbcbe - 2023/10/6 18:45:00

#远离糖尿病#

最新进展,研究公布了中国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以及糖尿病前期的数据。结果显示:糖尿病成人患病率为10.9%,糖尿病前期的比率约为35.7%。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亿,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糖尿病是我国的主要的疾病负担,也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然而,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糖尿病更需要唤醒患者的自我认知。对疾病的理解和并发症的预防。医生只是专业知识的传递着,患者才是主宰疾病进程的主力*。

自己才更了解自己,在医生专业知识的传递下根据自我感受进行糖尿病的自我调整才是正确的选择。朋友们根据自身感受来用药,运动,饮食搭配。那将是最佳带病生存者。

糖友和非糖友都有必要对一下认知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和医生共同探讨针对自己个性化糖尿病管理方案。

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

糖化血红蛋白(A1C)

2.1为避免误诊或漏诊,A1C的检测应采用通过NGSP和标准化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DCCT)认证的方法。

2.2如果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不符,应该考虑由于血红蛋白变异(如血红蛋白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干扰的可能性,并考虑用无干扰的方法或血浆血糖的标准诊断糖尿病。

2.3在A1C与血糖不符的情况下,如镰状细胞病、妊娠(妊娠中期和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HIV、血液透析、最近失血或输血或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仅应用血浆血糖标准诊断糖尿病。

1型糖尿病

2.4在有高血糖症状的个体应该用血糖而不是A1C诊断急性起病的1型糖尿病。

2.5用自身抗体组套筛查1型糖尿病目前仅建议在临床研究机构或有1型糖尿病先证者的亲属中进行。

2.6两种或多种自身抗体持续阳性预测临床糖尿病并且在临床研究机构可以作为干预指征。

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

2.7应考虑在无症状的成年人用风险因素评估或已认证的工具筛查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

2.8超重或肥胖(BMI≥25kg/m2或亚裔美国人≥23kg/m2)并有一项或以上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无症状成人,不论年龄,应该考虑筛查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

2.9对所有病人,应从45岁开始筛查。

2.10如果检查结果正常,至少每3年重复筛查一次是合理的。

2.11使用空腹血糖、75gOGTT2h血糖或A1C筛查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均是合适的。

2.12对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评估并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

2.13超重(BMI≥第85百分位数)或肥胖(BMI≥第95百分位数)且伴有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儿童和青少年,青春期启动后或10岁以后应该考虑筛查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2.14伴有危险因素的孕妇,首次产前检查时用非妊娠的诊断标准筛查未诊断的2型糖尿病。

2.15无糖尿病病史的孕妇,妊娠24~28周筛查妊娠糖尿病(GDM)。

2.16妊娠糖尿病的妇女,产后4~12周用75-gOGTT及非妊娠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筛查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

2.17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妇女应至少每3年筛查是否发展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2.18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糖尿病前期妇女,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或二甲双胍治疗以预防糖尿病。

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2.19无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的囊性纤维化患者从10岁开始应每年用OGTT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2.20不推荐用A1C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2.21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患者应该用胰岛素治疗,以达到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2.22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5年后开始,推荐每年监测糖尿病并发症。

移植后糖尿病

2.23器官移植后的患者应筛查高血糖,最好在用稳定免疫抑制方案和无急性感染的患者诊断移植后糖尿病。

2.24诊断移植后糖尿病首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25应该使用对患者和移植物生存结局最好的免疫抑制方案,不需考虑移植后糖尿病的风险。

单基因糖尿病综合征

2.26所有6个月以内诊断糖尿病的儿童应该进行新生儿糖尿病的基因检测。

2.27儿童或在青年诊断为糖尿病的成人,如果不具备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的特点,且连续多代有糖尿病(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应该考虑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的基因检测。

2.28在这两种情况下,建议向专业的糖尿病遗传中心咨询,以理解这些突变的意义以及如何最好地接近进一步评价,治疗和遗传咨询。

参考:年ADA糖尿病诊疗标准(中文版)

作者:王新*王转锁(翻译)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及时治疗控制而形成的多种并发症,危及健康和生命,所以不容忽视。

长期的血糖异常会导致大血管(心脑血管等)和微血管(肾脏、眼部血管等)的机能异常,发生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

急性和慢性:

急性主要包括由于高血糖造成的酮症酸中*、高渗性昏迷等,以及低血糖造成的低血糖发作。

慢性并发症又分为大血管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下肢血管病等)和微血管的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

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合成为“三高”,

三者常合并发生,即使一高先出现,也会随着病情的进展,促发二高甚至三高。

“中国心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异常率高达80%,较西方人高;冠心病患者餐后血糖高的比例高,如果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会漏诊75%的糖代谢异常。

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比例很高。而心脑血管病加糖代谢异常,会明显增加死亡率。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便是心脑血管合并症或并发症,因此“三高”应该共同治疗。

糖尿病肾病

是肾衰竭(尿*症)的常见原因,在亚太地区的患病率较高。肾功能的减退与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增高明显有关,因此监测患者早期出现的微量白蛋白尿很重要。一旦发现异常,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并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防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糖尿病的视网膜病

慢性并发症大部分不会立即危及患者的生命,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比如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会导致视网膜的脱落,目前已经是成人失明的首要原因。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20-40%并发视网膜病变,其中8%因此失明。

糖尿病足

再比如我国50岁以上的下肢血管病患病率高达20%以上,加上糖尿病并发的神经病变使患肢感觉异常,增高了烫伤或其他损伤等风险,增加了足部感染的发生率,足部感染造成的溃疡又因糖尿病本身的免疫力低下而不易愈合,称为糖尿病足,导致截肢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的40倍。约15%的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会发生足部溃疡。

因此控制血糖在一个相对正常、稳定的范围内,推迟、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所在。

图片来自丁香园

糖尿病也会低血糖?

血糖的正常范围就像一个钟摆的正常摆动幅度,钟摆发生故障了,一侧摆幅变大后,另一侧的摆幅也会相应变大,所以糖尿病既会发生高血糖,也容易发生低血糖。由于糖尿病的早诊断和降糖药物的使用,高血糖的急性并发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低血糖,尤其是隐匿性(无症状性)的低血糖发生率因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却有所增加。

对于非糖尿病人来说,血糖≤2.8mmol/L才被诊断为低血糖;而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属于低血糖范畴。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时感觉不到低血糖的发生,增加了低血糖的风险。

低血糖发作时,最初患者可出现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皮肤感觉异常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若低血糖未被及时纠正,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等中枢神经症状。老年患者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需要自我和家庭成员的仔细甄别。

一旦出现低血糖症兆,如还处于清醒状态,应立即补充糖份约15-20克,最好是含糖,尤其是含葡萄糖的饮料,其次是甜食,如糖块、含糖巧克力、饼干或者点心等;如已意识不清,则需周边人救助。

家人如发现患者手脚冰冷湿滑,神志不清,如有血糖仪,需立即测血糖,确认低血糖后,可扶患者成坐位,先慢慢喂患者进食适量含糖饮料或食物,喂完后放成卧位时将头部侧偏,以防呛咳,待患者恢复意识后再根据血糖检测值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增加摄入。如无血糖仪也可先喂食患者少量含糖饮料,再送往急诊,以预防严重低血糖引起的脑损伤。

平时,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最好准备一张糖尿病急救卡,上面写清姓名,糖尿病和合并疾病史,家人的联系电话,随时携带在身,以便单独外出时发生低血糖昏迷被送入急诊室后,医生可以及时处理,也便于联系到家人及早了解病情。

频繁发生低血糖,特别是老年患者,或病程较长、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需要医生调整用药,减少易引发低血糖的药物使用,并暂时放宽血糖控制标准,比如空腹<8.0mmol/L,餐后<12mmol/L左右即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糖尿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可以并发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变等多种眼病。

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前期,已有约10%的患者发生眼底病变。而眼底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每年约5%-10%出现眼底血管增生。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目前成人失明的首要原因。

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在早期是眼底血管增生,出现微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后出血,血液凝固时牵扯周边视网膜,会使部分点视野模糊或缺失,多处血管瘤破裂出血凝固,可牵扯一片或整片视网膜,造成视网膜脱落失明,整个过程可持续数年到数十年。

建议患者平时注意控制血糖,定期到眼科进行眼底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由于糖尿病眼底病变已经造成的失明,目前尚无很好的办法治疗。

糖尿病足的防治

糖尿病足如果不及时治疗易导致截肢,所以预防其发生或及早救治尤为重要。

糖尿病足的发病有以下几个因素:神经病变使患者对损伤反应迟钝、血管硬化阻塞使供血不足加上感染后创面不易愈合,最终导致组织坏死。

糖尿病足的治疗主要是降糖,控制感染等,一旦发展到组织坏死阶段,治疗比较困难,可能要通过截肢以控制感染向上蔓延。

患者可定期检查双脚有无破损、保持皮肤清洁、检查皮肤颜色有无局部变暗变红(供血不足),皮肤温度是否正常(过高可能有感染迹象,过低可能提示动脉硬化阻塞致供血不足),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正常等;平时还要穿棉质的、口较松的袜子和宽松鞋子,不用过烫的水泡脚以免烫伤等等。

来源:糖尿病临床指南

糖尿病疾病诊断到并发症虽然偏专业化,有些不好理解。当你了解这些后找个你信奈的医生让他做你的专业顾问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糖尿病患者自我认知的重要性